巧太太双嵌铜1508燃气灶
2022-05-06 来源:我的读书体悟
六祖惠能与王阳明之比较
吴孝斌
在中国圣人的谱系中,有两个人与岭南(包括广东与广西)有着特别的关系,此二人就是唐代的惠能与明代的王阳明。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王阳明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作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圣人。将其人生经历与思想体系进行比较,会发现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谨略为罗列。
王阳明像
六祖真身
一.生前梦兆,起名因僧
惠能与王阳明二人出生都有先梦吉兆,当然梦兆之说多是结合了人们的期冀,然而二人所起之名却都是与僧人有关。
《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载:“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遂洁诚斋戒怀妊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也。时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惠能的名字就是由当时造访的僧人所起。
《王阳明年谱》载:“宪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先生五岁不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即能言。”王阳明到了5岁之时还不能说话,后经僧人点化,其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而将其名由“云”而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二.年少聪慧,志为佛圣
尽管所处环境不同,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惠能三岁丧父、年少家贫、无法上学读书,但二人都是极具慧根的聪明之人,而且求学(求师)的目标都是立志成为佛圣之人。
《坛经》载:“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惠能求师的目标只为“作佛”。
《王阳明年谱》载:“(五岁)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书。讶问之。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王阳明十二岁去京师上私塾,“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读书求学的目标就是成为圣贤之人。王阳明还将“佛”与中国的“圣人”等列,他在《谏迎佛疏》中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
三.历经磨难,岩中修行
惠能与王阳明二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历经磨难,并且都曾多次在岩洞中修行,但即使身处危难之中仍是在不断应机说法度人。
惠能当年在湖北黄梅得五祖弘忍授传衣法后,旋即南行,但却历遭恶人追杀,《坛经》记载:“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应机而点化惠明,“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在其避难隐修的过程中,他多次借住于岭南大地的岩洞之中,广东韶关的招隐岩、怀集的六祖岩、广西象州的六祖岩及真隐岩、永福的双瑞岩都曾是栖隐之所。
象州六祖岩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南下赴谪中又被刘瑾派刺客追杀,至钱塘江,假言投江脱之,过武夷山。正德三年(1508)春至贵州修文县龙场,途中收多名弟子。当时的龙场,环境恶劣,《王阳明年谱》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
修文县阳明洞
王阳明亦乐于在岩洞中学修。弘治十五年(1502),他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到贵州龙场后,他又常到小孤山一岩洞中读《易》,将其名为“玩易窝”,并写有《玩易窝记》。其后又移居龙场境内龙冈山(又名栖霞山)的“东洞”中,并改其名为“阳明小洞天”。正是在龙场的岩洞之中,王阳明经过苦修,终得悟道,史称“龙场悟道”。
邹守益编《王阳明先生图谱》之载
四.开悟之道,不离自性
《坛经》记载,当年五祖弘忍半夜给惠能讲《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时在龙场,“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悟道之后,惠能与王阳明的言行都从心之自性而发。《传习录》载有王阳明的看花公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坛经》载有惠能“风幡之动”公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两个公案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非常的相似。
五.佛性良知,平心直行
王阳明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有“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尽求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
惠能认为佛性人人皆有,“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我心自有佛,自佛只真佛; 自心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王阳明主张“良知人人皆有”,彻悟良知即成圣,自昧良知即是凡夫。“满街人都是圣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他认这“良知”作为人之心体,“亘古亘今,无有终始”,与禅门所言“本来面目”别无二致。在《传习录》中他曾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惠能在《坛经》中有“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亦有“圣人之知如青天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坛经》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传习录》则有“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六.定慧一体,知行合一
六祖惠能强调定慧一体,体用不二。他在《坛经·般若品第二》说“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在《坛经·定慧品第四》中有“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传习录》中有“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七.顿渐之法,因人设教
在《坛经>中,惠能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被视为渐修之法;而惠能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被视为顿悟之法。
《传习录》记载,王阳明在对弟子钱德洪和王畿解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时说“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利根之人,世亦难过,本体攻夫,一悟尽透”。他指出利根之人,本体功夫,一悟尽透;但绝大多数人则须渐渐修习,功夫熟后,本体亦自明尽。
王阳明写有《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原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其中自是受到了神秀与惠能偈子的影响。
在对萧惠开示时,王阳明也借用了禅宗达摩祖师给惠可安心的公案。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私来,替汝克。”
惠能主张传法应因人而异,他在《坛经》中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谤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
王阳明则在《传习录》下(黄直录)有:“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八.弟子结集,经典传世
六祖惠能的教法,由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坛经》(亦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其记载了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禅宗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唯一被尊称为“经”的中国佛教著作。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薛侃等人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立足儒门而融摄儒释道三教。他曾以“厅堂三间共为一厅”来说三教合一:“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我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其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也经常让弟子阅读《坛经》,以领会其中的思想精要。其弟子黄绾在《明道编·序》中云:“又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乎良知之至极。”
黄绾《明道编》之载
《坛经》《传习录》两本经典一经集成,便广为流传,迄今不衰。国学大师钱穆推荐国人必读七部经典就有《坛经》及《传习录》,他说:“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化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
六祖惠能与王阳明作为中国圣人的代表,其经历与思想有以上诸多的相同与相似之处,正是体现了中华儒释道三家主脉文化的圆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并为一体,成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成稿于2021年10月17日下午)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 上一篇:巧太太燃气灶206549价格
- 下一篇:品格燃气灶1502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