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巧太太燃气灶

巧太太jzt-098a燃气灶

2022-05-05 来源:我的读书体悟

巧太太jzt-098a燃气灶(巧太太jz)

重戴,◆1.折上巾又加以帽。○《宋史‧輿服志五》:“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巖叟之服。以皂羅為之,方而垂簷,紫裏,兩紫絲組為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餘官或戴或否。”◆2.既有傘又戴帽。○[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唐]至[五代]國初,京師皆不禁打繖。○[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既有繖,又服帽,故謂之重戴。”

張冠李戴(张冠李戴),◆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有時亦有掉包舞弊之意。○[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帽兒[李公]戴。”○[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漢革命團體文學社之歷史》:“如某報所云,未免[張]冠[李]戴,謬誤殊甚。”○[清][孫承澤]《天府廣記‧錦衣衛》:“彼卑官小卒,以衙門為活計,惟知嗜利,鮮有良心……甚至[張]冠[李]戴,增少為多,或久禁暗處,或苦打屈服。”◆补证条目■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阿英《金瓶梅杂话》:“以我的推测,大概是由于王氏记忆的错误,遂至张冠李戴,把袁宏道记作陈眉公。”

翼戴,◆輔佐擁戴。○《左傳‧昭公九年》:“[文]之伯也,豈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漢書‧晁錯傳》:“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遼史‧世宗紀》:“以[崇德宮]戶分賜翼戴功臣。”○[章炳麟]《軍人貴賤論》:“夫閭巷細民尚知[黃][炎]遺胄之可貴,而賤夫翼戴他族以反噬同種者,士大夫乃欲倒行而輓回之。”

依戴,◆歸附擁戴。○《後漢書‧馮异傳》:“今[更始]諸將從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

尋戴(寻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後因稱訪友為“尋戴”。○[前蜀][韋莊]《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詩:“踏雪偶因尋[戴]客,論文還比聚星人。”

小戴禮(小戴礼),◆即《禮記》,也稱《小戴記》。○[唐][李巽]《駁尚書右僕射鄭珣瑜謚議》:“夫《禮記》者非盡聖賢之意也,非盡[宣尼]之所述也,當時雜記也。昔[后蒼]為曲臺記,其弟子[戴聖]增損刊定為《小戴禮》,今《禮記》是也。”

小戴,◆1.稱[漢][戴聖]。○《漢書‧儒林傳‧孟卿》:“[德]號[大戴],為[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宋][呂定]《糟蟹和潘德父》詩:“[大戴]笑汝無穴空雙螯,[小戴]笑汝有筐如[子皋]。”◆2.指《小戴記》。○《文學源流》:“《禮記》本不稱經,[戴德]、[戴聖]皆傳《禮經》而為之記。及[鄭康成]注《小戴》,故《小戴記》獨重,即今傳之《禮記》也。”◆3.稱[南朝][宋][戴顒]。○[戴逵]與其子[顒]皆善畫,世稱[戴顒]為[小戴]。○[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戴逵]﹞善圖賢聖,百工所範,[荀][衛]以後,實為領袖。及乎子[顒],能繼其美。”○[清][吳偉業]《風入松‧題和州守楊仲延所寄鷹阿山人戴君畫》詞:“翰墨幽人[小戴],文章太守[歐陽]。”

銜戴(衔戴),◆1.謂報恩。○[唐][李商隱]《為張周封上楊相國啟》:“吹噓盡力,撫愛形顏,雖以捧承,莫能銜戴。”◆2.感恩戴德。○[明][張居正]《歸葬事畢謝恩疏》:“臣不勝銘心鏤骨,感激銜戴之至。”

推戴,◆推舉擁戴。○《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及[晏]等進用,咸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唐][劉知幾]《史通‧疑古》:“觀近古有奸雄奮發,自號勤王……始則示相推戴,終亦成其篡奪。”○[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地理》:“[太祖]北征,次[陳橋],軍士推戴,即其地也。”○《東周列國志》第三四回:“吾君未必能歸矣!我等宜推戴公子[目夷],以主國事。”

師戴(师戴),◆師法推崇。○[宋][王禹偁]《送孫何序》:“會有以生之編集惠余者,凡數十篇,皆師戴六經,排斥百氏,落落然真[韓][柳]之徒也。”

慶戴(庆戴),◆慶幸感戴。○[明][李東陽]《代衍聖公謝修廟遣祭表》:“是蓋政關治體,好本民彝,凡在斯文,式均慶戴。”


披星戴月,◆見“披星帶月”。

披毛戴角,◆謂變為禽獸。○[明][李贄]《戒眾僧》:“十方顆粒之施難消,必須精進以消之,所謂披毛戴角,酬還信施,豈誑語耶!”

披麻戴孝,◆見“披麻帶孝”。

披羅戴翠(披罗戴翠),◆形容衣飾華麗。○[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五》:“黑油油的頭髮,映着一副不施脂粉的黃瘦臉龐,若教他披羅戴翠,人家便要贊她清俊。”

披戴,◆做道士。○[宋][胡繼宗]《書言故事‧道教》:“初為道士,披氅衣,戴星冠,曰披戴。”○[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四:“上乃罪乳母及二嬖人,命中使送夫人于[瑤華宮],不披戴。”○[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元祐錢》:“一道士失亡度牒,問其披戴時,亦[元祐]也。”

佩戴,◆1.插戴;佩掛。○[清][昭槤]《嘯亭續錄‧純皇后之賢德》:“正位中宮,十有三載,珠翠等飾,未嘗佩戴。”○[冰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千萬條黑紗,千萬朵白花,在人們的臂上胸前佩戴起來了。”◆2.銘記;銘感。○[宋][范仲淹]《與晏尚書書》:“蒙賜誨言,敢不佩戴。”○[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連城》:“無何,女許字於鹺賈之子[王化成],生始絕望;然夢魂中猶佩戴之。”○[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局詐》:“[王]欣然來……且言:‘非同巷之誼,即賜百金賞,不肯效牛馬。’御史益佩戴之。”

牛戴牛,◆古代稱牛角與牛之值相等。○《周禮‧考工記‧弓人》:“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鄭玄]注:“三色,本白,中青,末豐。○[鄭司農]云:‘牛戴牛,角直一牛。’”[孫詒讓]正義:“[鄭司農]云‘牛戴牛,角直一牛’者,謂一角之直與全牛等。”

毛戴,◆1.寒毛豎立。形容恐懼震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先溜至簷,空一足,欹身承其溜焉,睹者無不毛戴。”○[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吳]畫連句:‘……冥獄不可視,毛戴腋流液。’”[茅盾]《三人行》:“[惠]簡直狂笑了,笑聲是那樣磔磔地令人毛戴。”◆2.形容憤怒。○[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其他幻形旅人,變相偵探,更不知其幾許……然吾知之,恒為毛戴血涌,吾不知何祥也。”

履戴,◆履地戴天。○《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後以謂生存天地間。○《北史‧宇文護傳》:“顧視悲摧,心情斷絕,胡顏履戴,負愧神明。”

舉首戴目(举首戴目),◆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二:“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二:“使天下舉首戴目者,盈其願而退。”

含牙戴角,◆見“含牙帶角”。

含牙戴髮,◆同“含齒戴髮”。○明沈璟《义侠记·叱邪》:“有眼睁開看,把武松特地詳察也。我是含牙戴髮,況先人清白傳家,怎生教敗倫傷化。”

含齒戴髮(含齿戴发),◆口中有齒,頭上長髮。指人類。○《魏書‧韓子熙傳》:“遂乃擅廢太后,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毒,含齒戴髮,莫不悲惋。”○[宋][陸游]《會慶節賀表》:“凡曰含齒戴髮之儔,均被淪肌浹髓之賜。”○[明][歸有光]《隆慶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乃至荒陬絕徼,含齒戴髮之民,靡不拭目以觀德化。”○[清][王夫之]《繹思》:“固宜含齒戴髮之倫,生死沐浴於覆燾之下,未有能諠者也。”參見“含齒”。

歸戴(归戴),◆歸心擁戴。○《晉書‧荀勖傳》:“宜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

貫戴(贯戴),◆穿戴。○[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西蕃]犯塞,候騎報虜將至,[煒]([曹煒])方飲啖自若;頃之,報虜去城數里,乃起貫戴,以帛纏身,令數人引之,身停不動。”

感恩戴德,◆見“感恩懷德”。

感戴,◆感激愛戴。○《三國志‧吳志‧朱桓傳》:“往遇疫癘,穀食荒貴,[桓]分部良吏,隱親醫藥,飧粥相繼,士民感戴之。”○[宋][葉適]《與趙丞相書》:“相公時在政府,實拔異之,使某由此有聞於世,雖嘗奉啟陳謝,而不敢敘道其感戴之私。”○《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既蒙先生指教,奴家感戴不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陝甘起義清方檔案》:“不獨[庚]一人銘感不忘,[陝][甘]億萬生靈,同深感戴。”

蓋戴(盖戴),◆覆罩。○《文選‧班固<西都賦>》:“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李善]注引《爾雅》:“蓋戴,覆也。”

負戴(负戴),◆1.以背負物,以頭頂物。亦謂勞作。○《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宋][曾鞏]《道山亭記》:“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清][王秀楚]《揚州十日記》:“其往來負戴者,俱焦頭爛額,斷臂折脛。”◆2.[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接輿]躬耕以為食,[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鎰、車二駟往聘迎之。其妻曰:“義士非禮不動,不為貪而易操,不為賤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為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據義而動,其樂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祿,乘人堅良,食人肥鮮,而將何以待之?不如去之。”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後因以“負戴”指夫妻一起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榮華。○[清][錢謙益]《後秋興》詩之一:“負戴相攜守故林,繙經問織意蕭森。”○[胡樸安]《生女慰內》詩:“來日祇應同負戴,於今何貴有鬚眉。”

輔戴(辅戴),◆輔佐擁戴。○《舊唐書‧李晟傳》:“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中宗],則[桓彥範]等著其輔戴之績;在[玄宗],則[劉幽求]等申翼奉之勳。”

扶戴,◆扶立擁戴。○[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覆,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盧文弨]補注:“扶戴,謂推奉以為主也。”

夫負妻戴(夫负妻戴),◆相傳[春秋]時,[楚]狂[接輿]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請為治[淮南]。○[接輿]笑而不應。其妻以為君命不從非忠,從之又違義。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見[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故以“夫負妻戴”謂夫妻遠徙避世,不慕榮利。○《莊子‧讓王》:“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清][錢謙益]《效坡公上巳作》詩:“夫負妻戴良可師,鷺侶鷗盟終不改。”

奉戴,◆奉事;擁戴。○《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至於[莊][宣],皆我之自立。”○[杜預]注:“奉戴,猶奉事。”○《晉書‧石勒載記上》:“[浚]怒曰:‘[石公]來,正欲奉戴我也,敢言擊者斬!’”○《南史‧文學傳‧祖沖之》:“意欲奉戴府君,勦除兇逆,遠近義徒,自當投赴。”

訪戴(访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後因稱訪友為“訪戴”。○[唐][皇甫冉]《劉方平西齋對雪》詩:“自然堪訪[戴],無復《四愁》詩。”○[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摺:“這其間尋梅的意懶,訪[戴]的心灰。”○[清][秋瑾]《齊天樂‧雪》詞:“[謝]家嬌女,正笑倚欄干,欲拈麗句。訪[戴]舟迴,襟懷多半為伊阻。”

二戴,◆指[漢]經學家[戴德]、[戴聖]叔侄。○[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去聖逾遠,異端漸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兩家,同經而異注。”○[皮錫瑞]《經學通論》三:“是時兩[漢]俱並無《禮記》一書,故[孝宣]立二[戴]及[慶氏]學,皆《儀禮》之學,源流不同。”

頂戴(顶戴),◆1.敬禮;感恩。○[晉][法顯]《佛國記》:“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趙昱斬蛟》:“[昱]([趙昱])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封神演義》第九三回:“幸毋過責,不勝頂戴!”○《儒林外史》第七回:“[范進]道:‘門生終身皆頂戴老師高厚栽培。’”◆2.供奉;擁戴。○[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蹐跼在牢獄之中還嫌身太自由,你們頂戴着暴君還要貢獻羔羊、春酒。”◆3.謂雙手持物舉過頭頂。表示致敬。○[唐][元稹]《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持君寶珠贈,頂戴頭上頭。”◆4.謂花朵着生在枝條的頂端。○[宋][陳亮]《卜算子‧九月十八日壽徐子才》詞:“頂戴御袍黃,疊秀金棱吐。仙種花容晚節香,人願爭先睹。”○[姜書閣]箋注:“詞云‘頂戴’者,言枝上着花也。”◆5.謂頭上承物。○[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摺:“他在那長朝殿前班部裏擺,你教他把屎盆兒頂戴,兀的不屈沉殺了拜將築壇臺!”◆6.頭戴(帽子)。○[郭沫若]《文學革命的回顧》二:“不久之間文學革命的榮冠差不多歸了[胡適]一人頂戴。”◆7.承受;繼承。○《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孫公子倚傍着祖宗勢耀,頂戴着先人積攢下的錢財,不知稼穡,又無甚事業,只圖快樂,落得受用,卻不知樂極悲生,也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8.猶頂替。謂以此代彼。○[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一摺:“這都是[王樞密]、[王樞密]的計策,故意教[謝金吾]、[謝金吾]來拆壞,強把着[宋真宗]、[宋真宗]來頂戴。”◆9.[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依頂珠品質、顏色的不同而區分官階大小。也稱“頂子”、“頂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桂花]帶了土老兒到京城裏去,居然同他捐了一個二品頂戴的道臺。”○[太平天國][楊秀清][蕭朝貴]《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老舍]《神拳》第四幕:“我,頭品頂戴,三眼花翎,給你請安啦!”參閱《清史稿‧輿服志二》。

戴罪立功,◆謂判了罪而給予立功贖罪的機會。也泛指犯罪後立功贖罪。○《明史‧史可法傳》:“以平賊踰期,戴罪立功。”○[韋君宜]《似水流年‧一個普通人的啟示》:“至於我自己,先是‘戴罪立功’,一面自己被大會批判,一面回編輯部主持批判人。”

戴罪,◆[明]代被判了罪的官員仍留職任用,稱為“戴罪”。○《明史‧劉顯傳》:“[顯]以兵少,逼城未敢戰,被劾,戴罪。”○[明][王瓊]《雙溪雜記》:“[趙春]奏言[李昆]有功無過,乞除其戴罪。”○《朱元璋傳》第七章二:“戴死罪和徒流罪辦事是[元璋]新創的辦法,有御史戴死罪,帶着腳鐐坐堂審案的;有打了八十大棍仍回原衙門作官的。”參見“戴罪立功”。

戴月披星,◆頂着月亮和星星。謂起早落黑,辛勤地奔波或在野外勞動。○[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摺:“官人每不在家裏快活,也這般戴月披星生受。”○[明][沈受先]《三元記‧斷金》:“人為你餐風宿水憂成病,人為你戴月披星曉夜行。”○[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毛狐》:“戴月披星,終非了局。使君自有婦,搪塞何為?”○《花城》1981年第3期:“她背着孩子,戴月披星,廢寢忘餐地在幹什麼?”

戴月,◆形容破曉前啟行或夜行。○[唐][曹唐]《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詩:“戴月早辭[三秀館],遲明初識[九華峰]。”○[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引[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往往侵夜戴月而歸。”

戴圓履方(戴圆履方),◆猶戴天履地。○《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參見“戴天履地”。

戴淵劍(戴渊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戴淵]少時,遊俠不治行檢,嘗在[江][淮]間攻掠商旅。○[陸機]赴假還[洛],輜重甚盛,[淵]使少年掠劫。○[淵]在岸上,據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淵]既神姿峰穎,雖處鄙事,神氣猶異。○[機]於船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復作劫邪。’[淵]便泣涕,投劍歸[機],辭厲非常。○[機]彌重之,定交。”後用為悔過自新之典。○[明][張景]《飛丸記‧權門狼狽》:“從今去卻[戴淵]劍,且學忠良翊聖朝。”

戴翼,◆匡濟。○《漢書‧董仲舒傳》:“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顏師古]注:“翼,助也。”○[宋][葉適]《錢則甫字說》:“夫則先王之法,非戴翼其世之謂也,戴翼其身之謂也。身不能翼,世於何有!”

戴陽(戴阳),◆中醫學術語。指下焦虛寒而面赤體熱、下虛寒而上假熱的症候。○[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戴眼,◆瞪眼仰視。中醫學上的症候名。○《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王冰]注:“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注:“目上直視,謂之戴眼,則為陽絕之候也。”,

戴玄履黃(戴玄履黄),◆猶戴天履地。○[明][劉基]《海寧應氏墓庵記》:“乃耆乃康,戴玄履黃,七十有八年。”參見“戴天履地”。

戴星,◆1.頂着星星。喻早出或晚歸。○[唐][王績]《答馮子華處士書》:“或時與舟人漁子方潭並釣,俯仰極樂,戴星而歸。”○[宋][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對床欲作連夜語,念汝還須戴星起。”○[明][李東陽]《先叔父李父墓志銘》:“悉力勤事,戴星觸霧,或遠涉[江][漢],未嘗告勩。”○[清][鈕琇]《觚賸‧兩大文章》:“臣趨朝之限,雖迫於戴星;而問寢之私,倍懸於愛日。”◆2.《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後因以“戴星”為稱揚吏治或能吏之典。○[唐][羅隱]《夜泊義興戲呈邑宰》詩:“溪畔維舟問戴星,此中三害有圖經。”○[清][錢謙益]《楊應震授文林郎制》:“以蕞爾彈丸之邦,值累年捐瘠之後,戴星為治,計日有程。”◆3.馬名。○《詩‧秦風‧車鄰》“有馬白顛”[唐][孔穎達]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4.魚名。○《太平御覽》卷九四○引《臨海水土記》:“戴星魚,狀如鳶魚,背上有兩白璫如指大。因名之云。”◆5.穀精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谷精草》。

戴孝,◆帶孝。指死者的親屬在一定時期內着孝服或纏黑紗、扎白帶等表示哀悼。○《金瓶梅詞話》第六八回:“[吳銀兒]道:‘爹故意又問個兒,與娘戴孝一向了。’”[清][翟灝]《通俗編‧倫常》:“今概稱居喪曰孝子,服曰戴孝……自[晉][宋]以來皆然。”○[楊朔]《“閱微草堂”的真面目》:“要是喪事,大家還得戴孝。”

戴頭識臉(戴头识脸),◆謂有面子,有身分。◆补证条目■谓有面子,有身份。○《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只怕上面没嫡妻,兒子們又都是戴頭識臉的人物,家中留了這等没主管的野蜂,拿了那死昏君的亂命真真學那武曌的作爲,兒子們也只好白瞪了眼睛乾看。”

戴頭(戴头),◆1.戴物於頭。○[清][錢謙益]《三良‧段賢良含素》詩:“奔竄咸戴頭,迎降多屈膝。”○[清][陳維崧]《氐州第一‧鼠對》詞:“帶月啼梁,乘夜發屋,戴頭人立而語。”◆2.猶言捧着腦袋。謂不畏強暴,不怕殺頭。○《新唐書‧段秀實傳》:“[晞]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刺酒翁,壞釀器。○[秀實]列卒取之,斷首置槊上,植市門外。一營大譟,盡甲……﹝[秀實]﹞至[晞]門下,甲者出,[秀實]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頭來矣。’”

戴天履地,◆頂天立地。猶言生於天地之間。○[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曰:吾聞父母之讎不與戴天履地。”○《周書‧晉蕩公護傳》:“今日以後,吾之殘命,唯繫於汝,爾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云冥昧而可欺負。”○[清][侯方域]《擬思宗政元欽定逆案頒示百官廷臣謝表》:“同是戴天履地之人,獨笑[龍逢]非俊物。”○[梁啟超]《變法通議‧學校總論》:“嗚呼!同是圓顱方趾,戴天履地,而必事事俯首拱手,待命他人,豈不可為長太息矣乎!”亦省作“戴履”。○[明][陳子龍]《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三:“赤墀侍臣慚戴履,偷生苟活同輿儓。”

戴天,◆1.立於天地之間。常以否定式或反詰式表示仇恨之深或可恥之甚。○《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北齊書‧趙郡王叡傳》:“今嗣主幼沖,豈可使邪臣在側,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明][無名氏]《鳴鳳記‧雪裏歸舟》:“正是相逢恨少魚腸劍,羞與仇人共戴天。”○[清][周亮工]《得兒書深憫其意作此寄之》詩:“蒙頭債子羞無路,灑血冤兒憾戴天。”參見“不共戴天”。2.謂蒙受天恩。○[宋][王禹偁]《擬李靖破頡利可汗露布》:“臣等無任樂聖戴天,抃舞懽呼之至,謹具露布以聞。”

戴說(戴说),◆擁戴悅服。說,通“悅”。○《呂氏春秋‧慎人》:“﹝[舜]﹞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廣韻‧平先》引作“莫不戴悅”。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嚴寒,奔波於外。○[晉][葛洪]《抱樸子‧勖學》:“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穫矣!”

戴勝(戴胜),◆1.戴玉琢之華勝。為古神話人物[西王母]的服飾。○《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郭璞]注:“勝,玉勝也。”○[郝懿行]箋疏:“[郭]云‘玉勝’者,蓋以玉為華勝也。”○[漢][司馬相如]《大人賦》:“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2.借指[西王母]。○《文選‧張衡<思玄賦>》:“[戴勝]整其既歡兮,又誚余之行遲。”○[李善]注:“[戴勝],謂[西王母]也。”◆3.亦作“戴鵀”、“戴任”。鳥名。狀似雀,頭有冠,五色如方勝,故稱。○《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鳲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爾雅‧釋鳥》:“戴鵀。”○[郭璞]注:“鵀即頭上勝,今亦呼為戴勝。”○《呂氏春秋‧季春》:“戴任降于桑。”○[高誘]注:“戴任,戴勝。”○《淮南子‧時則訓》:“鳴鳩奮其翼,戴鵀降於桑。”○《孝經援神契》:“戴紝下,蠶始生。”○[唐][王建]《戴勝詞》:“可憐白鷺滿綠池,不如戴勝知天時。”○[清]徐永宣《繰絲行》:“戴勝飛鳴繭早成,繰車索索絲皓皓。”

戴山,◆負山。○《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引《列仙傳》:“有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

戴日戴斗,◆猶言普天之下。○[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戴日戴斗,靡不來王。”○[方長]《關於<戴斗諸蕃記>》:“‘戴日戴鬥’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

戴日,◆1.敬奉太陽。○[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天語‧戴日》:“蓋南人最事日,以日為天神之主,炎州所司命,故凡處山者,登[羅浮]以賓日,處海者,臨[扶胥]以浴日,所謂戴日之人也。”◆2.頂日,謂在太陽之下。○《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郭璞]注:“戴,值也。”

戴任,◆見“戴勝”。


戴仁,◆崇尚仁德。○《禮記‧儒行》:“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逸周書‧王會》:“鳳鳥者,戴仁、抱義、掖信,歸有德。”○[孔晁]注:“戴仁,向仁國。”

戴丘,◆道側之丘。○《爾雅‧釋丘》:“途出其前戴丘。”○[郝懿行]義疏:“謂道過丘南,若為道負戴,故為戴丘。”後以“戴丘”謂受人獎掖之意。○[唐][黃滔]《薛推先輩啟》:“雖慚陋質,粗抱丹心,既得地以戴丘,倍推誠而倚玉。”

戴氣(戴气),◆罩在太陽之上的黃氣。日暈時可見。○[唐][元稹]《辨日旁瑞氣狀》:“伏以五色慶雲,蓋是小瑞,戴氣抱珥,所謂殊祥。”○《宋史‧天文志五》:“凡黃氣環在日左右為抱氣;居日上為戴氣,為冠氣;居日下為承氣,為履氣。”○《清史稿‧天文志十三》:“日生戴氣者,[順治]二年十一月辛亥。”

戴憑席(戴凭席),◆見“戴憑經”。

戴憑經(戴凭经),◆[東漢][光武帝]曾在元旦朝賀大會上,令群臣中能說經者,於廷前辯論駁難,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結果,曾從[京房]學《易》的[戴憑]連連獲勝,奪坐席五十餘。見《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後用為博學出眾或學人元旦集會的典故。○[清][毛奇齡]《元旦同諸公集曹舍人宅限韻》:“獨慚元旦會,未設[戴憑]經。”亦作“戴憑席”。○[清][黃遵憲]《感懷》詩:“[戴憑]席互爭,[五鹿]角屢折。”

戴目,◆猶側目。戴,通“載”。○《漢書‧賈山傳》:“賦歛重數,百姓任罷,赬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顏師古]注:“戴目者,言常遠視,有異志也。”○[楊樹達]窺管:“‘戴’、‘載’通用;‘載’、‘則’亦通用,‘戴目’即側目也。○[顏]說非。”○[南朝][齊][王融]《畫漢武北伐圖上疏》:“北地殘氓,東都遺老,莫不茹泣吞悲,傾耳戴目。”

戴面,◆謂有臉面。○[明][李東陽]《趙節婦傳》:“節婦罵曰:‘汝玷我家,縱不能死,尚戴面來耶?’驅而出。”

戴眉含齒(戴眉含齿),◆見“戴髮含齒”。

戴帽子,◆見“戴帽”。

戴帽,◆亦作“戴帽子”。◆1.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於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宋][戴鼎臣]《東原錄》:“[海州][朐山],俗言[朐山]戴帽即雨,蓋謂雲出覆冒其上為雨候。”◆2.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六章:“[程玉柱]的爹爹叫[程濟仁],是個戴帽富農。”○《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個日常生活用語,和‘衣服’‘襪子’一樣的‘帽子’竟變成一個使人膽戰心寒的聲音,這是多麼古怪的歷史現象!”

戴履,◆1.見“戴天履地”。◆2.戴氣和履氣。○《新五代史‧司天考二》:“[五代]之際,日有冠珥、環暈、纓紐、負抱、戴履、背氣,十日之中常七八。”參見“戴氣”。

戴賴,◆拥戴信赖。○《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時事變故,列於别紙,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遠民之趣,永令歸命者有所戴賴。”○《魏书·刘洁传》:“臣聞天地至公,故萬物咸育;帝王無私,而黎民戴賴。”

戴角,◆頭頂上生角。○《列子‧黃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獸。”○《淮南子‧墬形訓》:“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史記‧律書》:“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清][唐孫華]《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三:“戴角無上齒,傅翼恒兩足。”

戴見(戴见),◆方言。喜愛;看得起。○[孫犁]《白洋淀紀事‧正月》:“我就不戴見那些新的,你會使嗎?買來放着看樣呀?”[管樺]《清風店》二:“我不戴見這種人,他有多大能為,我不戴見他!”

戴肩,◆豎肩,聳肩。○[漢][王充]《論衡‧道虛》:“﹝[盧敖]﹞至於[蒙穀]之上,見一士焉:深目玄準,雁頸而戴肩,浮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戴冠郎,◆雞的別稱。○[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异名》:“雞曰戴冠郎。”○[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禽鳥‧雞》:“[陳]、[宋]、[衛]之間,謂雞為鷿鴟;[徐][魯]之間謂之秋侯子,一名戴冠郎。”

戴高帽子,◆《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後因以妄自尊大,冀人譽己為好戴高帽子;而以吹捧、恭維別人為給人戴高帽子。○《鏡花緣》第二七回:“老父聞說此處最喜奉承,北邊俗語叫作愛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滿頭盡是高帽子。”○[段荃法]《楊老固事略》二:“摸透了他的脾氣,愛受表揚,戴高帽子。”亦作“戴高帽兒”。○《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道:我這箇人雖是箇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戴高帽兒(戴高帽儿),◆見“戴高帽子”。

戴干,◆一種奇異的相貌。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對立。○《春秋元命包》:“[帝嚳]戴干,是謂清明。”○[漢][班固]《白虎通‧聖人》:“[顓頊]戴午。”○[盧文弨]校本謂“午”為“干”之誤。

戴奉,◆擁戴尊奉。○《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

戴髮含牙(戴发含牙),◆見“戴髮含齒”。

戴髮含齒(戴发含齿),◆謂人的形狀。亦以指人。○《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前蜀][貫休]《續姚梁公坐右銘》:“丁寧丁寧,戴髮含齒。”亦作“戴髮含牙”、“戴眉含齒”。○[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髮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鬚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齒,抱餘疚於泉臺也。”

戴恩,◆感戴恩泽。○汉《曹全碑》:“農夫織婦,百工戴恩。”○唐白居易《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倘陛下垂仁察之心,降特達之命,明示瑕病以表無私,特全身名以存大體,如此則進士等知非而愧恥,其父兄等感激而戴恩。”○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一:“昔唐之太宗起自晉陽,奄有天下,征伐荒外,西破高昌,北擒頡利,可謂王者之師莫强乎天下也,而遠思長久之計,如突厥稽首戴恩,常爲北藩。”○《宋史·兵志十二》:“又況廢監以來,牧地之賦民者爲害多端,若復置監牧而收地入官,則百姓戴恩,如釋重負矣。”

戴斗,◆北方。○[唐][李德裕]《與紇扢斯可汗書》:“可汗生戴斗之鄉,居寒露之野。”○[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扶桑]戴斗之區,[度索]尋橦之國,來於四海之外,曾無一歲之虛。”○[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雜識》:“[趙安仁]字[樂道],作《戴斗懷柔錄》,[王晦叔]作《戴斗奉使錄》。戴斗,謂北方。”○[方長]《關於<戴斗諸蕃記>》:“又因北斗位於北方,因此‘戴斗’又專指北方而言。”

戴德,◆感戴恩德。○[清][陳夢雷]《絕交書》:“不孝抵家,將軍招至軍前,恩禮有加,罔測其故,尚意為年兄揄揚之過,戴德不遑。”

戴白,◆頭戴白髮,形容人老。亦代稱老人。○《漢書‧嚴助傳》:“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顏師古]注:“戴白,言白髮在首。”○[唐][陸龜蒙]《慶封宅古井行》:“[江]南戴白盡能言,此地曾為[慶封]宅。”○[宋][陸游]《新涼書懷》詩之三:“鄰曲今年又有年,垂髫戴白各欣然。”○[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下:“[蜀]人云:雖戴白之老,未嘗見浣花日雨也。”

戴愛,◆爱戴。○《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

大小戴,◆1.指[西漢]今文經學家[戴德]與其侄[戴聖]。二人同受《禮》於[后蒼],[德]傳《禮》八十五篇,稱《大戴禮》;[聖]傳《禮》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見《漢書‧儒林傳》。◆2.指[宋][戴述]、[戴迅]兄弟。二人並習[程頤]之學,時稱大小[戴]。門人合刊其文,稱《二戴集》。

大戴,◆稱[漢][戴德]。詳“大小戴”。

穿戴,◆1.穿着;佩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忙取一件舊衣服,一頂舊帽子,穿戴起來。”○[清][李漁]《奈何天‧夥醋》:“鳳頭冠,送人穿戴。”○[冰心]《分》:“外面又穿戴上一色豆青絨線褂子,帽子和襪子。”◆2.指穿戴之物。○[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至今還是個奴隸,雖然他的穿戴和從前是不相同了。”

插戴,◆1.以釵類飾物插於髮髻。○[元][柯丹邱]《荊釵記‧團圓》:“﹝荊釵﹞是我母親頭上曾插戴。”◆2.特指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定禮。○《醒世姻緣傳》第二五回:“彼此來往通了婚事,又落了插戴。”參見“插定”。

不同戴天,◆同“不共戴天”。◆《公羊傳‧莊公四年》“諱與讎狩也”[漢][何休]注:“《禮》,父母之讎,不同戴天。”

不共戴天,◆謂不共存於人世間。喻仇恨極深。語出《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我國家之於[金]虜,蓋百世不共戴天之讎也。”○《說唐》第十五回:“老太爺盡忠被戮,理當不共戴天,奈何欲棄[南陽],逃遁他方,而不念君父之仇乎?”[蕭三]《片山潛的手》詩:“他們誓死驅逐你這萬惡的倭寇!他們誓死要報這不共戴天之仇!”

不戴頭巾男子漢(不戴头巾男子汉),◆見“不帶頭巾男子漢”。

不戴,◆“不共戴天”的略語。○[宋][葉適]《上殿札子》:“置不戴之仇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既已久矣。”

被毛戴角,◆指有角的走獸。○《法苑珠林》卷十:“或復被毛戴角,抱翠御珠……爪牙長利。”

抱戴,◆1.懷恩戴德。○《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載[淵]上表曰:“唯陛下……推今亮往,察臣本心,長令抱戴,銜分三泉。”○[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二》:“[嬰]曰:‘苟赦其罪,得全首領,以就農畝,則抱戴沒齒,爵位非望也。’”◆2.太陽周圍的光圈。古代以為是祥瑞的徵兆。○《孝經援神契》:“王者德及于天則日抱戴,斗極明。”舊注:“在上曰戴,在旁曰抱。”○《舊唐書‧玄宗紀上》:“上還齋宮,慶雲見,日抱戴。”參見“抱珥”。

愛戴(爱戴),◆敬愛擁護。○《舊唐書‧懿宗紀》:“﹝[王景崇]﹞洽三軍愛戴之情,荷千里折衝之寄。”○[明][唐順之]《請皇太子受朝疏》:“內外官僚之眾,四夷朝貢之臣,咸於快睹爭覲之餘,興起其愛戴趨附之忱。”○[李準]《馬小翠的故事》:“她在學校裏是個非常受同學愛戴的紅領巾。”

友情链接